头图来自日本 VTuber 月ノ美兎。
似乎是主题 Bug,移动设备的阅读过程中如遇滑动卡顿请双击屏幕。敬请谅解。
年初的时候,为了回顾在 B 站做 UP 主和观众的一年,写了这篇 UP 主、视频创作、技术与虚拟主播。最近因为一点机缘巧合,又讨论和思考了不少关于 VTuber 的事情,加之上一篇文章并非是针对 VTuber 的独立讨论而是泛泛地写了很多主题,这部分的想法也有一些没有写完。于是加上之前的想法和新近的想法,在这一篇里做一些冗长的补充讨论。当然,煞有其事地分析某个领域的事好像自己懂得有多多,常常让我觉得自己令人讨厌和不懂装懂。作为观众,对不懂的领域指手画脚的心态也是夜郎自大。所以如果能够抱着娱乐的心态看完我说的这些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我将十分感激。
这篇文章也是 未来的写作计划 中的其中一篇,如果对其他主题也有兴趣欢迎来看看。
关于直播流行的补充说明
在之前的文章中,尝试解读为什么主打直播的“直播势”会替代先前的“视频势”成为主流时,基于直播带来的亲近感、真实感,和动漫爱好者的近距离社群文化的暗合,给出了一个类似于文化心理学的解释。但不从心理学的角度而单论作品来看,“视频势”频道主们不可避免地要回答的问题便是:VTuber 视频和传统动画到底有什么区别?
无论是只能做到有限动作的 Live 2D 还是能够灵活活动的完全 3D,都不是有了 VTuber 才有的新技术。在这之前,应用这些技术制作的游戏、动漫作品比比皆是,而且质量似乎也要比 VTuber 作品的要高。如果观众认真反思就一定会提出类似的问题:这不就是把动画换个形式做一遍吗?至少从 Overidea 某次的直播里也可以推断,早期的不知哪家公司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做出了“更换中之人也像动漫更换声优一样普通”的决策,结果意外地遭到了观众们的抵制。
我们几乎可以从直觉上感觉到,VTuber 和动画是不同的,我想探索的是究竟哪里导致了——至少是我们感觉上的——不同。于是我又不得不回到心理学(狡い)。除了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说过的对于人物的“整体认知”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共识奠定了 VTuber 与动漫人物区别的基础——即前者真的是个活人,后者真的是完全虚拟的。这种“活着的真实的虚拟人”的观念,正是最初的频道主们试图塑造的,虽然我们一直在名字上强调“虚拟”,但这是一种“技术发展到很高程度的虚拟,是几乎可以和人一样的虚拟人物哦”。这种“虚拟”的价值正是不断藉由它们的真实性来得到体现的,以彰显我们所能做到的“虚拟”的最高境界。这导致了在人物的表现、内容的策划上不停地向我们生活的这个现实世界靠拢,以达成这种“真实感”——例如说话的方式与人一样(而不是表演性质强烈的台词)、经历真实世界的节日或活动、排演真实世界会出现的电视节目、把更换人物模型叫做「新衣装」(新衣服)等等。观众们真的知道或至少观念上认为这是个真实的人,又同时知道或者观念上认为这是个虚拟的人,于是 VTuber 带来的是一个“活起来的动漫人物”,比传统意义上的动漫人物离人更近了一步,于是构成了一种崭新的娱乐或审美上的趣味。
强调这个动漫人物真实活着的最好方法,便是它和观众在同样的世界、同样的时间一起做着某件事,还会时不时地和观众直接互动。直播为这种“活”带来了更加真实的一大步。视频构建的“真实”于是不得不退居其后,成为了内容上好像不如动漫作品丰富,真实性上又不比直播的一种“录播”。在平价的 Live 2D 面部捕捉普及之后,加带着直播行业的发展,直播势于是如虎添翼愈发成为了这个小市场中的主流。
如上的讨论多多少少有点儿马后炮的意思。毕竟事情已经发生了,去找千般万般的原因都可以。或许只是 Live 2D 太不自由让新出现的人们只能直播,或许只是直播的人们运气好……事物发展的原因自然不会只有一个。而且,视频或直播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只能说有些特质上的不同。不过可以做个大胆的不负责任的预测:如果有朝一日增强现实普及,虚拟主播真实感的下一步或许是“来到你身边的真实感”,当然要想好怎么控制观众不摘下眼镜看到真人才行(笑)。总之,它的价值正来自它的“真实”,而不是虚拟。
“陪伴感”拆解
前段时间被问到的问题之一是:“看虚拟主播的情感诉求是什么?”正如之前说过的,直播是情感或感受意义大于理性意义的内容呈现形式,否则它一定因为内容密度过于稀疏被理性人抛弃到破产了。但涉及感受便常常难以回答,人类常常是先有了感受然后尝试用理性框架在模糊范围内“套圈儿”,不论拿哪个“圈儿”套也只能套中其中一点的范围,并且用了再多的“圈儿”也难以保证完满,“圈儿”与“圈儿”之间又好像有重合的地方。对感觉的描述是感觉不得不跌落到语言中的产物,我似乎是条件反射似的在即问即答中回答了“陪伴感”。但这个囫囵的概括让我左思右想也很难描述自己的感受,于是有必要对它进行更多的反思才好。事先说明,如下的讨论大部分针对的是直播,而非剪辑视频。一方面因为 VTuber 多是在直播的,另一方面是视频的“陪伴”远不如直播来得强烈,所以后者更需要反思。
首先是,意识到“陪伴感”的重要首先需要认识到某种需要被陪伴的感受,但显然我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比如某些定番直播会在每周五开始,某次特殊直播提前预告好举行,我只是明确地知道自己想看这一期的节目才按时打开收看,这显然和要不要被陪伴没什么关系。如果同时有家人或朋友在身边我也并不孤独,甚至因为考虑到剥夺了他们需要我陪伴的时间于是干脆不会看视频或直播节目。其次,我不排除有些时候是需要“陪伴”的,比如现在一个人写文章但屋子里安静得出奇的时候。但究竟是哪些元素带来了直播能够带来的这种“陪伴”,以及为什么一些观众选择虚拟主播的“陪伴”而不是真人主播,要比止步于模模糊糊的“陪伴感”更有意义。
即时性
讨论直播为什么会带来所谓的“陪伴感”,这首先让我想到第 75 期的一天世界:Episode 75: 阔别二十年的电视。在这一期里,提到了打开电视任由节目播放是一种“受虐”的状态。而之所以能够达成这种受虐,首先要提示电视节目是带有某种“主动性”的,它会通过它的表现与人的精神活动产生联系,同时它要播放什么并不由观看人作出选择。应该说,在一个人的房间里,电视也是可以提供“陪伴”的。这是“陪伴”的首要前提,即必须是具有“能动性”的物品、节目或生物才可能造成类似的“陪伴”。我不会说我手边的水杯、桌子能陪伴我,除非我主观上赋予它们人格假设(变成我观念上的虚拟人物)。言听计从的是物品或机器,无法控制的才像是“活的”。这种“能动性”暗示的另一个意义是,它是即时的,即随时和同步发生的,不会因为我按下暂停键就停止等待我回来。我不得不说,我很怀疑人类对“活”、“鲜”、“生”的概念应该是在演化论的角度在心理上与时间距离是有关系的,即我们都知道“活”是在同一时空下能保持自主活动,新鲜是一种刚刚采摘的、猎杀的食物的特性,直播正是这种“鲜活”的极致。它不是在过去的时空中被削下保存的一块儿,而是现在的即时时空中活着的片段。英文中的 Live 和日文中的「生配信」都在提示这一点,“直播”一词却把它抹去了。在以上的意义上,电视节目和直播带有着相同的模式,从而能够在“主动性”和它暗含的即时性上被赋予近似的人格或“活物”格,从而给予人被陪伴的感觉。
这种主动和即时性带来的另一项意义是未知,而未知本身又是激发期待的要素。今天的脑科学研究中认为,“多巴胺”正是对于期待的反馈,而非对于快乐本身的。类似的现象可以看到人类的盛大节日都是在真实节日的前一夜,而节日当天往往缺乏了最初以为的热情(例如平安夜、万圣夜、跨年夜、除夕)。一类有趣的直播便是一种反复的即时期待和反复的即时快乐的重复,这二者又常常相互激发,因为之前带来的好效果带来之后更高的期待,然后兑现新的快乐。类似的直播方式可以举出的例子包括 B 站 Overidea 和进击的冰糖的直播,通常都可以切分成一个个小段落,然后在小段落里达成好笑的段子,然后会在接下来的直播里不断找到并完成新的好笑的主题……因为即时性和弹幕的高互动,总是可以一直抓到相似但又不同的地方,即使是同样的模式下也能保持不错的效果,观众也会因为一直期待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而舍不得退出直播间。
即时性的另外意义,来自于最近高铁上新听的 《迟早更新》第 147 期 关于若干直播问题的讨论:“电商直播是一种 ‘Porn’。”首先这里一定要说明,这不是任何贬义词。关于 Porn、情色、エロい这几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的意思具有微妙的甚至完全的不同。例如,在歌手大塚愛的 这篇推文中,夸赞乐手亀田誠治的贝斯演奏「エロさ」。显然,很难拿类似的汉语对应词对人表示夸赞。所以在这里,我觉得称直播带着某种「エロい」是更为合适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对人本身的自然审美,而不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尽管现实上它会令很多人产生道德上的不安)。这期节目中所讲的是电商直播,以及论证电商直播的强实时性和观看回放无意义,与 Porn 只在当下有意义的相似,进而论证直播的“耻感”来源。侧重内容的 VTuber 直播不必被推到录播无意义的极端,但录播的意义的确大打折扣。它存在着即时性带来的这类「エロい」以及由于虚拟人物和其背后的动漫文化赋予的另一种「エロい」。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直播里的真人需要美颜,为什么类似形式的女性主播们会多到集合成一个分区,为什么直播的观众常常会对不看直播的人羞于提起自己看直播的行为。不容说,「エロい」自然是某种自然和真实存在的审美,这是直播所能给予的另一番意义。
而 VTuber 又从动漫文化中借来了一种新的「エロい」。应该说,「エロい」、「萌え」、「無口」等等,都是动漫作品经常使用的元素,而后者这几种不同的人物特质又都是不同类性格上的「エロい」的体现。对动漫人物的「エロい」是无需对真人负责的,同时又是任你摆布的(如二次创作)。VTuber 不仅带着这些动漫里原有的元素,又同时带有“身体”与“灵魂”的区隔。而这种区隔本身又造成了对“身体”这一整全人类要素的提纯,提纯便是强调,对虚拟“身体”的注意力又反过来加强了对它的「エロい」认知。与此同时,因为与真实人物的区隔,对虚拟人物进行的「エロい」审美,又同时卸掉了道德上的负担——毕竟那是虚假的人物,而不是真的会冒犯到某个现实的人。但正如如上所说,VTuber 是“真实”与“虚拟”的叠加态,这种对虚拟人物的「エロい」又会不经意间过渡到一个至少观念中的真人上,但你又知道那是一个塑造的,观念上的,实际上是假的的人。
这种通过崎岖的认知达成的「エロい」,一方面带着动漫传统和对“身体”的强调提高了强度,另一方面又因为虚拟和区隔降低了道德上的不安,从而达成一种新的轻松的、降低了“耻感”的心理满足。这正是我认为观众们选择 VTuber “陪伴”而不是选择真人主播的原因之一。这里不必面对真的人,而是降低为抽象化的、玩笑化的「エロい」,形成一种程度并非如此强烈的精神陪伴。这也似乎解释了“伦理梗”例如凑 CP、“你是个好人”等等为什么在这个圈子里好玩儿,毕竟这背后也是某种「エロい」。
关于即时性带来“陪伴感”以及即时性带来的其他额外感受,目前就要止于如上的讨论。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被即时性带来的东西,留待以后想到再继续补充好了。
互动
在上面论证“主动性”是带来“陪伴感”的前提时,举出了电视作为某种主动性个体的例子。但网络直播超越了电视节目的一点是,它又带来了即时的双向互动,使得直播这一载体比电视更像是一个“活人”了。
我们常常听到,家里的孩子们如果外出求学或上班,会让父母养一只猫或狗之类的,让这样的小生命陪伴在父母身边。但我们自然也知道,这样的陪伴肯定又是不如一个人的。我们和小动物们的交流有限,也难以完全地达成互动,于人就又不一样。电视就像是陪伴你的自说自话的小动物,网络直播就像是个能陪你和懂你的真人。
关于“活着”为什么对于陪伴感重要,如上已经做过相当冗长的论证,这里就不再反复赘述。但互动的意义在于它把“只要‘活着’就可以有”的陪伴提高到了“对面是个人啊”的有等同智力水平对象的陪伴上。所以,强互动和有趣的互动,常常会带来更有趣的直播,也会激起各位观众送礼物或是打付费的醒目留言的欲望。例子又要举出 Overidea 和进击的冰糖,他们经常可以完成毫不准备而直接靠弹幕互动展开的直播,这甚至不光是“陪伴”,而是和一个普通朋友的交流方式差不多。
由互动引申开的内容,首先包括参与和构建本身就是一种乐趣。这和我在这里写文章、我达成了某种成就、我在某个游戏里的个人操作很优秀等等能够带来相同的快乐。同时互动自然也能带来新的未知和期待,它们的作用也在如上说过了。不过和真人互动会带来新的乐趣,这和我在这里对着呆巴巴的电脑打字又不相同。
如果你曾经在类似的有日语环境的中文社区里待过,一定看到过“届到了”这种说法。它来自于日语的「届けった」,表示某种想法、语言、情志或物品等被成功传达给对方了。和 VTuber
互动就是一种惯常的能够被这种“届到了”的喜悦描述的行为。它包括两点,一是期待可以“届到”的那种忐忑和兴奋,二是真的“届到”的那种满足感。前一种依然是某种期待,所以我想着重说的是后一种。
正如“虚拟”的价值藉由它的真实性得以表现,“届到”的价值正来自于我们首先认为“很难届到”。在一个粉丝数超过几万甚至达到百万的主播面前,能够把自己的作品、话语或心意传达给对方看,这自然是十分不容易的事。它意味着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意味着自己的喜爱有了回应,还有十足的幸运。当然,作为观众的基本分寸自然是不要虚妄地给这种感情过高的现实意义。其次是,这种“届到”通过 VTuber 本人让观众成为了目光焦点。把场景放置在直播中,当主播回应了你的弹幕内容或礼物时,你又知道此时此刻有几千几万的观众在同时看见你,这自然又是令人兴奋的。这件事情的反面是,主播可以利用你的互动内容展开他的直播。上一篇文章里已经说过,直播是和游戏一样的高互动形式,主播和观众都是一场直播的参与者。但这只是事实上的后验结果,我想还有一些认为“直播间是属于主播的,直播是主播带来的内容”的观众存在,或者主播本人的确在权重上大于观众对直播的管辖权。于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改变他人正在呈现的内容的感觉也会是一种类似于“权力感”的愉悦。更进一步,当我们加之即时性和互动性的意识后,观众可以意识到“我正在改变无数的普通观众看到的内容”,“我不是一个普通的观众哦”的心理,会让这种影响内容的感觉变得范围更大、反馈更加即时和强烈。我相信,如上两点正是 Youtube 和 B 站付费弹幕“Super Chat”或醒目留言的心理机制之一,它除了满足一种比大量弹幕淹没更高效的信息沟通形式,还至少可以通过如上的心理引导观众付费。(此外,根据不同的感情程度付费不同的金额,是一种有趣的价格歧视,但为了不偏题太远,这里就不再讲这方面的内容了。)
如上论述了观众与主播之间的互动的结果,但应该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是,观众与观众也可借由弹幕机制在直播间内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直接的,例如观众之间的话语交流,甚至有些通过付费 Super Chat 聊天的观众也为直播间带来过意外的喜剧感。不过观众之间自说自话常常是不礼貌的,我们还可以考虑另一种交流,即间接的、交换一种你我同在看相同的内容、讨论相同的事的信息默会交流,而这种交流又是想象中的成百上千人的大规模交流。
这里请允许我断章取义地引用一段话,来自于李如一老师的 《明日世界生存指南》15. 谈电影。在论及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所带来的“灵光”时,作者写道:“(这)包括和很多人共处同一空间、专注望向同一画面的趣味……这其中,‘与他人共同观看’的乐趣在网络上被弹幕复制”。(但请注意接下来论及了弹幕的代价,请不要将其视为完全的复制。)但我想说的是,共看是一种趣味。共看到底会带来什么不同呢?首先在我们的心理学课程上论述过的,一旦意识到他人的注意,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直播的特殊场域下,你或许会提高自己的注意力,或许会主动加入内容的讨论,或者也可能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发言被更多人看到而不会口无遮拦。其次是环境的影响,即热闹的氛围会让人也变得热闹起来,于是弹幕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热闹,观众也会越来越兴奋(打赏也会发生)。然后,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他人的,尤其是来自于“我认为的同一类人”。正在观看同一直播的人,自然是“和我同一类的人”,这既让我察觉到同群带来的安全感,同时有这么多人正在做相同的事让我加强了自我认同。很多人的同时观看,更会带来“这是个好内容”的认识。甚至会出现,即使你自己对自己的喜好有所怀疑,但因为觉得很多人喜欢于是自己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的情况。此外要说,不显示名字的弹幕要比显示出名字来显得更热闹,因为它弱化了人数,强调了弹幕数量。即使直播间只有 100 个人但每个人滔滔不绝地发 10 条弹幕,但你也会因为不知道真实人数有一种“好热闹啊”的感觉。或许反思一下会明白这回事?但即时性意味着“来不及细想”。
我们已经说过主播与观众的交流、观众与观众的交流,但更应该意识到这几种交流是无时无刻不在同时发生的,是主播和观众 1、观众 2……观众 1000 之间的群口交流。这意味着另一点——弹幕是一种崭新的观看方式,也是一种崭新的内容方式。习惯了弹幕环境的观众,在更换了平台后有一种“没有弹幕就觉得缺点儿什么”的体验,正是来自一种观看习惯更换的不适。同时它意味着你的参与是必须发言的,而不是类似坐在影院就能达成的共看,这造成了喧闹和对内容的打扰,但同时造就了新的内容——例如鬼畜区的机智弹幕带来的喜剧效果往往会不输视频本身——甚至可以说没有弹幕的视频和有弹幕的视频是两件作品。这在直播上的反映会更明显。2020 年 4 月 4 日 清明节,B 站全站关闭直播,在 4 月 3 日晚上 23:55 分左右,B 站无预警突然提前关闭了弹幕功能,这导致还在 B 限直播中唱歌的日本 VTuber 物述有栖(爱丽丝)突然就没了弹幕反馈。不同于常见的弹幕姬卡顿,所有观众也无法发送信息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最终,物述有栖还是在“希望大家能看到”的状态下完成了最后一首歌曲的演唱然后赶在 0 点前下播(期间弹幕又恢复了一下)。目睹了这一段完全无弹幕的直播,它既奇怪又寂寞,你简直要怀疑之前把弹幕当作理所当然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没有弹幕的直播到底是个什么奇怪的东西?
这对创作者同样值得提醒,即你认为自己的内容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给观众的。在这一点上,剪辑视频天然输给了直播——它们在制作时完全不知道贴在自己视频上的会是哪些字,所以最终的创作权一部分丧失到了观众手里。在我自己制作视频时这一点体验尤其明显,我会尝试按照想象的弹幕修改制作方向,或通过内容引导弹幕指向,或人工制造会出现弹幕的节点。而直播者们就可以实时把握这一点。这又告诉直播创作者们一个值得记住的事实:弹幕是你可以运用的创作工具的一部分。如果清楚哪些内容会引起大家发送“草”、“awsl”、“kksk”、“hso”等等,请不要吝惜使用这一部分;如果和弹幕交流、互动、假装对线能够增添节目效果,请不要忘记加入这部分内容。正如上面关于互动、参与、气氛的作用的论述,提高交流程度会对直播很有帮助。
最后我想说明,“互动”和“即时性”一样,虽然带来所谓的“陪伴感”,但又带来和“陪伴”同等级的其他感受。我并不是想说它们和它们引申开的其他感受是比“陪伴感”次一级的,所以请不要因为行文结构误解。
在对“互动”这个概念论述的最后,我想引用一段来自于蘇打綠《冬 未了》赠送的厚得像本书的《蘇打志 9》中的话,也是作者吳青峰对于专辑中歌曲《博物館》的背景解说:
想像在打烊後,空蕩的博物館裡,那些作品裡的故事發出的聲響迴盪在長廊裡……我們對著一幅畫思想是不是也隱隱約約能聽見它對你的思想投以遙遠的回音呢,你每一眼看它不同的感受,會不會換來不同的連結?有時只是附和、複誦;有時像是回應、另一種再詮釋;有時候,你彷彿真的聽見它的回答……
虽然这还是一段断章取义,但作品、创作者、欣赏者……彼此的接触、碰撞、融合与内化,常常便是这样。
“陪伴感”之外
如前所述,直播的确可以带来陪伴感,但观众并不一定是期望陪伴感而来的。因此,有必要对直播其他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考察才好。其中一些已经在上面说过了,例如期待、「エロい」、共看的趣味等等,这里再补充一些还没有说过的。
首先自然是对内容本身的欣赏,这是观看任何不同形式的作品的基底。好看的东西无疑要保证质量好,在娱乐作品中保证内容有趣。歌回就是典型的内容质量高但趣味性不足的直播形式,毕竟单纯唱歌久了总会无聊(需要注意到一直不停唱歌的互动性是很差的),欣赏歌曲和观看好玩儿的聊天总是两种审美趣味。有趣的直播比如游戏、杂谈,前者来自于游戏本身就是好玩儿的东西,主播在玩儿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的有趣行为等等,后者比如杂谈中发生的有趣的情节、不同主播间的联动激发等等。总之,内容本身一定是不同于陪伴感的一种满足。
接下来我要说,VTuber 塑造了一个不同的世界。这似乎与上面的观点相反,直播不正是因为发生在相同的世界才变得“活起来”吗?但这里要说的是,任何作品甚至任何人都会构建出一个有着独特气质的世界,让你在沉浸到这个创造出的世界中时,感受到一种因为作品描述而带来的独特的感觉和情绪。体验它的好方法是对比自己观看不同作品的感受,以及体验观看一部作品后迟迟不能挥去的那种感受。通常来说,故事性越强、叙述越完整的的作品越会有这样的作用,直播并不是很好的方式。但我的确慢慢感到了一种新的世界塑造:它是一个只有快乐的、轻松的情绪,而丢弃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类烦恼的世界。这种氛围的塑造来自于各类轻松内容——游戏、唱歌、杂谈,也来自于整个观看的过程中观众自身的开心。而它的意义又因为它是真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再度加强,人们期望的不是一个完全虚假的乌托邦世界,而是希望一个自己能够活得到的快乐的现实世界。感谢 VTuber 是真的活人演绎的,如果是真的虚拟人物,那再如何的快乐也是与人毫无关系的。当屏幕中的人真实感到开心的时候,它暗示着人可以这样快乐地活着,甚至在工作中也能发自内心地快乐,生活还没有那么糟。这也是 VTuber 不同于真人直播的地方,它的那份虚拟又再度帮助它抛弃了真实世界中的那些不完美。
在塑造了一个世界的同时,VTuber 还带着些许的“魔法”。小孩子们常常会将身边的玩具赋予人格,自说自话地和他们游戏,仿佛那是他们真实的朋友。人们总是有让不可能变可能的欲望,在解释清楚其背后的原理之前,甚至就算明白背后的原理之后,这样的神奇也足以令人兴奋。让安静的动画人物活起来,这本身就来自人类原始的好奇,也足够引起技术爱好者们的兴奋了吧。
最后,还有 VTuber 作为普通人的亲切。这是一个还没有被职业化过分侵扰的行业,即使所谓的企业势也(至少在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明星的架势。这来自于她们主动分享生活细节、主动和观众插科打诨、在直播中和观众无顾及地交流等等。事实上,在高强度的直播中,想要瞒住个人特征而一直表演或装一个“人设”也是不太可能的,我想也没有观众想看这样的直播,这是对 VTuber 的那份“真”的强烈违背。观众们知道她们来自普通人,喜欢的也是和自己相似的普通人,这种亲和力正是频道主们的魅力。这里又要第三次举例进击的冰糖(请原谅),因为有有趣的投稿发给她所以私信过一次,即使几十万粉丝的她也像普通朋友一样自然亲切让我倍感惊讶,甚至有幸被邀请过帮她做过一点素材。今天大部分的 VTuber 或者主播们也依然是这样,直播间是和粉丝聊天分享的地方,而不是打算把什么东西自上而下地倒给观众的地方,动态、自搜、评论区也依然处处是她们的身影。(补充说明,并不应该对所有的 VTuber 都有类似的要求,我更希望的是真的流露而不是被迫的交流。)
我相信还有更多人在观看 VTuber 时有其他更多的感受。一时能想到的只有如上这些。我依然乐于不断反思自己的感受,或许未来会再补充,现在就先写到这里。
XX 为什么会流行?
这是最近讨论到的第二个主要的问题。老实说,这样的问题第一步就让我觉得难以回答,思考某件事物为什么会流行,其另一面往往是为了找到背后的要素,进一步“复制”这种流行。但互联网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并不比资本市场好多少,而互联网又没有信息披露制度,作为个体对互联网上的行为人信息知之甚少(岔开话题,这大概是互联网厂商攫取用户信息的关键)。讨论事物流行的原因,和讨论某支股票为什么上涨,进一步找到另一支有潜力的股票同样困难,由此发展为类似金融学一样的学科体系也不过分。
所以我虽然在这里尝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很确定我还得不出什么能说服人的完备的答案。接下来的东西只能是一些零散的思考和记录,以及一些可能的思考方向。
对于流行的首要认识应该是:流行不一定好,反之亦然。“好”的概念太模糊了,在创作的范畴内,可以定义为是否深刻、是否反应了我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否给人以强烈的震撼等等。虽然不一定能给这种“好”下一个逻辑上的定义,但我们至少能够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东西比另一些“更好”。不过在娱乐行业,事情要更复杂一点,让人觉得“乐”到底是不是“好”?可以看到目标又变了,让人觉得有趣的东西如果没有任何的深刻意义,是不是也是一种偷换了概念的“好”东西?
流行、好的、有趣的,这三个概念或有重合或有不同,是当下从事大众媒体行业一定要面对的权衡问题。好的东西不一定流行,甚至越好、越复杂的越不容易流行;有趣的事物要比深刻而复杂的更易流行一些,但所有的这些又都不必然。平台经手内容之后让至少没有主动找平台推广的人更难预料哪些东西会流行起来:观众会不会喜欢(而且达成一定量的观众喜欢)、会不会解构到始料未及的方向上、平台会不会推广,都成为不可控制的因素。
有一点理论可以拿来用。上社会网络课程的时候,我们讲述过诸如信息级联等等的传播模型,当一件事物的受众超过某个临界点,就会以难以预料的速度迅速自动扩张到极大的规模。它带来的启发意义是,流行本身会带来流行。类似的观点诸如,知名的艺术作品正是经由不断的重复曝光而变得具有价值,而不是相反。如果这样的模式成立,那它似乎降低了流行所要花费的成本,只要推到一个较小的值然后就会自然引爆。不过商业上一定会问:我投入多大的成本,达到哪个量比较合适?这大概需要一些数据上的总结。但如果假定观众的注意力是有限的,那如上理论越成立,新人想要获得注意力的难度就会越大。问题又会变成,如何让还未流行的进入这个模式从而流行起来。
由于没有实际上的推广经验,如上问题我并没有什么切实感受所以也很难回答。不过平台今天的运作模式多少可以起到帮助,例如通过某些商业手段人工增加曝光(这里就不对它进行是否公平的考察了),通过数据总结一些模式等等。但按照如上的思考模式总有进入流量至上的风险,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说,重要的不是在“好”与“流行”间考虑今天要做什么,而是明确什么东西不可以做。比如一直以来有人让我统计掉粉数据,播放一定不会少,但我单纯因为个人偏好不想做——拿别人的痛苦当自己的素材,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我都心有不安。相关的,请看 月之美兔不开会员频道的原因。这势必造成流量和收入损失,搞不好会让自己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但我提醒自己这是面对作品的基本原则。我相信文化是有其固有原则的,在与经济原则冲突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做的是什么。
似乎说得太远了。但这应该是我不成熟的面对流行的态度:做好自己的作品,让它尽量有意义或尽量有趣,更好的情况下可以二者兼而有之,这应该是第一原则;然后选择合适的形式、合适的方式发布,增大被看见的机会,然后静待结果。这显得有点消极,但内容不止一期,从长期来看如果相信观众是能因为好东西而找到你的,或者你只在意这样的人,就会有机会通过某一次好的作品而流行起来。它另一点积极的意义在于,你可以选择正在流行的好的东西——只要不是坏的——作为主题或素材,这一点在互联网文化上的集中体现就是“梗”文化。
“梗”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有趣,在进入它之前它总是荒诞的、不能理解的、难以言说的,即使真的体会到它的乐趣你也很难描述这是为什么。VTuber 窗口带来的国际交流正可以很好地复现进入异文化“梗”的过程,例如正在孜孜不倦学习汉语的 九重紫。尝试归纳性地总结几条,“梗”的乐趣除了它的原出处有趣,还源于一种不协调感,一种“本不该在这个随机的场景下出现但是用这个固定的词语形容却意外贴切”的惊喜。它的作用正是来自于这种不可思议的万能,而在这些万能的场景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类解构与重造的乐趣,而这种随处可见的出现正加速了它更广泛的流行。再说一次,重复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塑造,即使不好玩也能变得好玩正是重复的魔力。你觉得好玩,于是我使用的时候明白你会觉得好玩,于是我也会觉得这很好玩——这就是“梗”。
用梗很容易但造梗很难,造一个人尽皆知的梗更是难上加难,其背后的原因正是流行难造。但如上的类似博弈论的共同知识暗示了一点线索:你必须沉浸在整个圈子里了解到大家的共同喜好,这些喜好会不停暗示你哪些东西是会流行的,然后你才有机会创造出新的流行。感谢我的室友们五六年的鬼畜熏陶,我才在上传视频的第一天就感觉如鱼得水。我想这正是冰糖这样 的 10 年 B 站用户和忠实 VTuber 粉丝作为中国 Vup 却大受欢迎的原因吧(抱歉第四次举例)。
这一部分写得很散乱,是时候总结一下了。在流行面前,创作者只能决定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而这些必要条件需要长久的文化浸染以让我们找到目标。当然还是有一些方法加大流行的可能性,例如数据科学、多人联动等等,只不过这些方法都不能带来确定性。应该说,很少有这种好事能够确定地提高流行度。人们尽最大努力塑造一个个有趣的、有价值的频道,然后想办法被人发现,但最终也不能忘记参与“流行”塑造的还有数不清的观众们。从这一点上,塑造流行和直播很像,创作者总有一部分主动权是要交给观众的,创作是一种共建过程,越想控制所有要素,这件事情就会变得越发无聊而达不到目的。如果真的有什么可操作性的建议,或许参考直播加强和观众的反复互动会是好办法,主播之间的联动和互动也是一样的好办法。
写在最后
我一点都没想到这篇文章会写这么长。言多必失,想必里面已经诞生了不少实质性的错误和悬而未决的问题。我必须再度强调一次,不懂装懂让我觉得自己十分讨厌。作为观众,我尽量不越雷池半步讨论尤其是批判其他人的工作,我深知我看到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一个频道到底是如何运营的、遇到过怎样的困难、实际工作中在解决什么问题我都不知道。所以我尽量只写个人感受而很少有实际操作。我也完全明白我看过的 VTuber 只是无数 VTuber 中的一小部分,有趣的内容不止如上说过的形式。模式总是总结过往,创新非要不断打破现有的方式才好,我无比期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视频或直播能够带给我惊喜。还有最终,我孱弱的哲学、心理学、脑科学、经济学等等知识不足以让我有自信完成足够的分析。所以,如上如果有冒犯的内容,不胜惶恐,但请谅解。
但最后必须还要有一点总结才是。我们实验班的人大概都知道汪老师关于人的生活的三个维度——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如上的所有,包括“活着的人”、陪伴感、即时性、互动、流行……它们都在大声呼唤着直播不光是一种精神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不同于文学创作、音乐创作、视频创作,它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沾染着强烈的社会活动属性进入每一个直播者和观看者的生活。于是我们最终并不是只喜欢节目,喜欢一个换了角色也可以演出的剧目,而是会强烈喜欢上那个和你交流的真实的、带着她独特性格特质的人本身。社会生活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人的独特价值正在于她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直播的价值正在于主播、观众和更多的观众们不停传递着的真实情感。从视频创作转而制作直播的制作者们,以及习惯了观看视频而开始观看直播的观众们,这正是无聊的平淡如水的直播的另一层重要意义。以此出发重新考虑问题,很多困惑便会迎刃而解。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