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电梯按钮标识是个语素残缺的设计

关于符号和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隐含信息

Posted by CY on 2023-06-22
Estimated Reading Time 4 Minutes
Words 1.2k In Total
Viewed Times

起因来自这里:小张手把手教你 怎么坐电梯_哔哩哔哩_bilibili。如果你之前在网上看过这位 Up 主的内容应该知道,她之前做过一些“科普家常便饭”的视频,比如如何坐高铁、如何坐飞机,对于祛除精英主义的俯视很有帮助。不过今天想说的是另一件事,灵感来源于视频下方的评论:

还有个事儿我觉得需要说一下,按那个上下键的逻辑是你要上楼就按上,你要下楼就按下,我妈以前觉得是要让电梯下来接她,所以每次在一楼都按下,导致好几次上了电梯后得先去躺地下室再上楼!

至少我的确犯过一样的困惑——尤其是在早高峰发现上下按钮每次都是同时被按亮的时候。在炎热的夏天晚上复习完日语语法下楼扔垃圾的时候,我盯着亮起的指示灯发现分不清它的含义似乎并不是大家的问题,而是它本来就没有说清楚。对于一个只有“上”或“下”的指示,你只知道它的动作,但既不知道它的主体,也不知道它的客体。换个语言学的说法,这里只标识了谓语,完全没有写主语和宾语。所以到底是我和电梯谁上来,从一开始就没有包含在这个符号设计里。

一句意义明确的指示——如果它是主谓宾结构——那至少需要三者中的两者,剩下的一个是语言不必说的隐含背景(或者你可以用统计学的说法说,它的自由度只有 2)。比如我们走进电梯门,去看开门和关门的标志设计,它有“开”或“关”,以及有些用两条竖线表示的“门”,或是即使更抽象一点只有两个箭头,但它和眼前的两扇门对应得很好,于是到底是谁在被操纵也很符合直觉。

尤其是,当我们操作一个机器上的按钮时,人们通常会把机器当成客体,所有的操作动作作用于其上——这也是交互语言的隐含信息。但是叫电梯的按钮正是恰恰相反的,“上”或“下”的按钮并不操作电梯本身,而是指示人的动作然后电梯应和,人少见地成为了按钮的客体(想象一下电视遥控器的音量调节,或空调遥控器的温度调节,更能意识到它们是如何相反)。于是在这个本身语意不清又反直觉的地方,会迷惑于它的含义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同样的设计问题在某些在线会议平台上也一样见到过,你永远也搞不清静音按钮是表示动作还是表示状态,按一下到底是打开声音还是关掉声音……这同样是个只有动作没有主客体的标识,到底是“我静音电脑”还是“电脑正在静音”。不过聪明的产品经理早就发现了这个小问题,现在它已经变成了这样:

Online Meeting Mute Buttons

好在“解除”和“开启”这两个动作现阶段只有人能做,我就不会怀疑是不是电脑解除自己了。

接下来,那么为什么叫电梯按钮的功能设计成这样?答案是一个有趣但意识到之后很简单的优化问题——因为指示人的去处会给电梯两个信息:我在哪里,以及我要去哪里。如果只是把电梯叫过来,它是没办法知道我们要去哪儿的,也就是说它只能知道“我在哪里”这件事。带着多一个信息的系统才可能在乘客不要去的方向上不停下来从而提高效率。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需要把电梯叫过来,只需要一个按钮就够了。

意识到这一点,我发现它是一个虽然容易令人迷惑但却很聪明的设计——如果它的图标能说得再清楚一点就更好,如果可能的话——那种只强调符合用户直觉的思路实在是太过“互联网”。使用工具本身当然是应该思考和学习的,总是在说 Don’t Make Me Think 的产品,可能只是像滑短视频一样想让人上瘾。这也再一次说,看似科普家常便饭的内容一样很有价值,保持好奇心和思考是一件让自己不被工具变成客体的重要的事。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