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在群里发了一张有趣的视频截图,稍微注意一下发现是来自 B 站账号 车祸警示录(虽然名字听起来恐怖,但大多数内容都是轻微剐蹭。)在“原来你也看这个”的惊叹之后,突然意识到这好像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媒体账号——其中的内容尽数来自网络视频或观众投稿——账号本身的工作只是收集、整理和拼接剪辑。想起自己经营自媒体时候找不到选题的抓耳挠腮,感叹做这种账号真是跳进选题的海洋里,不知道要轻松多少。
不过这只是玩笑,不同类型的账号自有不同的工作,但这也是说,自媒体的创作不光是我们想起创作时候的自己和自己的战斗。从一个最简单的个人账号开始,就有作者和观众两个主体存在;如果加入公司或 MCN,就会变成作者、公司、观众的三元关系。三者都可以成为内容的主要来源,也会给账号带来不同气质。
从最符合自媒体印象的作者本人创作开始,一个如此的账号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吸引力可能来自内容,同时来自对作者本人的认知和亲近。它一来会在作品中打上浓浓的个人色彩,二来会让观众对作者有超过作品本身范畴的追随。在好的状态下,作品和作者会互相成就,因为好的作品更对作者刮目相看,也因为是你做的作品我才会想继续看下去。但是在流量和推荐算法的挤压之后,它也有让作者困在一个领域或者转向人设第一作品第二的风险。
内容来自观众,可能主体完全来自观众投稿,例如开头举过的例子;或者部分来自观众,例如曾经流行一时的”约片无数“,接受观众投稿同时账号主本人做出相关的创作或演绎。它的好处自然是选题本身集思广益,在创意产生阶段可以省去很多麻烦。它也更适合做成系列化的内容,通过越来越多的观众积累和观看习惯获得越来越多的内容来源,滚雪球般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对于一个初创账号,把所有内容寄托在观众身上多少是不现实的(偷窍和搬运是另一回事)。它的另一个好处是内容本身也可以是拉近观众距离的好方式,这在互动就是生命一部分的直播里更明显。而它可能的风险是,一方面观众本身可能越发核心化——尤其是当你在一个有进入门槛的领域里尝试这种方式——旧观众投稿的内容新观众看不懂或不感兴趣,不喜发言的观众失去参与感,参与过多的用户形成舆论壁垒,这可能会最终限制新观众的加入(但这里一如既往地不讨论没有新观众加入是好还是坏)。另一方面它更需要作者本人对账号方向的把握,否则会有整个调性被投稿作品带着走的风险。某种程度上,它更需要创作者本人的气质或者方向做限制。
最后是内容来自公司或团队,作为更有资源的实体,它会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资源,做到一些个人创作者难以完成的事情——如果它想的话。团队可以选择隐藏自己存在的事实在背后操纵内容,或对来自谁语焉不详(大多数时候观众会默认内容来自台前的账号主),也可以在内容上显示地说明,它不来自于任何个人,而是来自团队。前者如果同时想要塑造名义账号主的个人魅力,总会有一种落入扭曲和混乱的风险,最终塑造出来的人可能是编剧创作的人格,隔着剧本透露着编剧的个人特质——实际上和作者个人创作时一样不可避免地体现创作者的气质——如果是多个编剧或执行人更会透露着更奇怪的繁杂的特质,在账号主本人走到台前的时候完全破碎。或者祈祷一种没有任何人特质的理想状态的人型塑像……但是各位真的见过没有创作者个人特质的任何作品吗?另一方面,过度的团队控制和市场导向也会磨灭作者本人的创作热情与创意,依靠他人的自媒体总有失去它”自我“魅力的风险。对于显示地说明团队创作的作品,更有介于创作机构和自媒体之间的气质,台前人是代理人但不是全部,强调团队也带来更多作品质量的期许,作品的分量就更重一些。如果一个声称团队本身的内容只是白开水短视频或搬运内容加上 AI 配音和黄字, 还是不免让人觉得枉为机构。
最后一点题外话,因为内容可以来自三角的各个方向,到底是谁在创作,到底是谁在获得更多权益,到底谁应该做什么配得上谁,也常常成为利益纠纷的导火索。如果再加入平台和推荐算法这个利益掌控和攫取方以及流量滋生的营销号,总是再为分配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不过那就是无关创作的其他事情了。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