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是苹果的年度软件更新周。今年的 iOS 更新乏善可陈,iPad OS 变化稍多但也只是追平去年 iOS 的进度。变化最大的当属 Watch OS 10,除了出乎意料精细的史努比表盘,新的上滑小组件界面、控制中心退位和程序列表由圆变长,从交互到 UI 都大刀阔斧。在逼仄的小屏幕上,一触即达比任何其他设备都更重要,以功能(而非程序)为核心的小组件的确更适合它。至于 Mac OS,苹果已经把我的这台设备列为过时设备,不再提供更新——尽管它至今依然运行流畅——所以也无法多言。
在系统更新的角落,很容易被忽视但很有趣的更新出现在 Airpods Pro 上。和新系统一起,Airpods Pro 2 终于更新了前一年发布会公布的“自适应模式”,即通过接收外界声音使用算法调整耳机切换降噪模式抑或通透模式。在前一年 9 月公布 Airpods Pro 2 的发布会上,演讲人先是在模拟地铁的嘈杂环境里讲解降噪功能,旋即下车步入户外环境,此时通透模式自动开启。但街道上正在施工,当外界突然出现尖锐的噪音时,Airpods Pro 2 会自动降低噪音,隔绝意外的噪音干扰或伤害(此段演示在 Apple 活动 - Apple (中国大陆) 2022 年 9 月 8 日的发布会,大概43:30 开始)。
这是个为用户展示实际需求的好演示,于是我尝试在相似的环境里使用两种模式(彼时还需要手动切换),但它最终展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悖论——你越需要通透的时候,就越需要降噪。比如在街道的复杂环境里,为了应对时刻可能出现的危险,保持对外界声音的敏感相当必要,但正是因为外界太过嘈杂纷扰,耳机内的内容便完全听不清,反而是最需要打开降噪模式的时刻。它很像水库建设中“蓄清排浑”和防洪抗旱之间的矛盾,越是需要大流量带走泥沙的时候,越是下游洪水最危险的时刻,个中需要一种微妙的平衡。
所以,尽管我只在有限的场景里实验过新的自适应模式(而且它还一次没有介入过),依然对它抱有谨慎的态度。外界声音是否重要,实际上来自于它传递的信息是否重要,这取决你身处的环境,而非声音大小。如果你需要它传递的内容、警示的风险,就是最需要它的时刻;在安稳、自处同时嘈杂的环境里比如交通工具上,便最需要降噪。从这一点上来说,当前的算法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或许还是自动化玩家的试验田。
另一个新功能是“个性化音量”,即 Airpods Pro 会根据环境的音量大小,调节耳机内的音量大小。以我本周的使用体验来看,它明显比自适应模式勤快得多,甚至可以说过分敏感——有时身体活动也会触发。经它调节音量时,设备 UI 的音量条也会跳出变化,乍看很像一只看不见的手突然滑动的灵异事件。这些都算不上太大问题,让我最终关掉它的是它对音乐本身的过分干预带来的破坏。各位应该都明白,音量是音乐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作曲家通过音量的强弱变化完成音乐的表达,是音乐的核心要素。主动音量调节就像加入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渐强或渐弱,实在已经超出了播放技术该管辖的范畴,破坏了乐曲本身的结构。大概对音量相对不作为内容的声音内容,比如播客,它更合适一些?但遗憾的是苹果似乎觉得它没有快捷调节的必要,并没有在控制中心给它留一个长按音量条后的调节按钮。
更广泛一点说,对播放设备的参数设置,都可以视为一种“再混音”。技术的历来发展都为音乐制作带来了深刻变化,但这些离开音乐的参数设置,和发烧友们调节 EQ 却又相当不同。即使今天人们耳机中响着的早不只是音乐,甚至大部分时间都不是,但我依然不想让耳机以这样的方式管得太多。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