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读后感

好无聊的标题

Posted by CY on 2025-04-29
Estimated Reading Time 4 Minutes
Words 1.4k In Total

听闻曹丰泽曹大佐新书上市,趁着他直播买了一本,三四天就读完了。

作为一名(被动)退休的编辑,每天的工作就是看书,又因为工作里找选题的时间远多于编稿子,所以大部分时间几乎都在看全世界各国的书,但一年下来能让我留下好印象的书其实很少,一年下来能催人主动往下读的可能不超过 10 本,但这本书确实有这个意思,让我觉得手里打一半的游戏都没那么好玩儿了,赶紧扔下手柄继续看。

拆开这书的第一印象是,我去,竟然全书彩印?从干过出版的经验来看,意味着出版社要额外多付不少成本,我猜要么是出版社想开了决定跟上时代,要么就是作者和出版社软磨硬泡获得成功。事实证明,以这个书的内容,配上书里常常出现的彩图照片十分必要。虽然出版社招牌挂得高,口号喊得亮,宣传语动辄一带一路,但里面的实际内容基本都是在非洲国家的具体见闻、工地生活和个人体验,照片大大丰富了内容并且给这书的平实幽默的叙事风格增添了相当的必要性,是谓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图片偶有分辨率不太高、强行拉大和复古椭圆遮罩的问题,但是已经比纯黑无图或者寒颤的黑白图片印刷好多了。

再说说内容,虽然一方面是不少内容已经听大佐在汉阳的播客里和他的视频频道讲过,另一方面是对他的想法比较熟悉,所以有额外的亲切感加分,但是其中写的非洲社会的见闻感悟、还有中国企业出海运作的细节平实、幽默又具体,大到大坝怎么建,中到食堂吃什么,小到蚊虫老鼠怎么应付,大可以当一种旅行文学来看,是非常有意思也有信息量的写作,读到最后还能有看到作者自己对世界运行和为什么选择非洲的人生思考,相信对和打灰和出海没关系的读者也有思维启发和人生收获。再向前回忆第一次听大佐在播客里讲非洲各国的时候,有种第一次接触观鸟时候的“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从前世界上只有一种“鸟”,后来发现有成千上百种鸟;从前世界上只有一种非洲的想象,细看才发现非洲各国参差不同,个中差异远超见过的想过的各个地方的差别。只能说见识会越长越多,常常只是没去见。

如果从这书认识这人,会发现能从里面读出现在少有的活得自洽,厌倦国内的人上人内卷的人不计其数,真能脱离这套逻辑活着同时为了它真吃苦的人,实际上少得很。上班之前总觉得,人应该先有个对活着的看法,再按照这看法做事儿,从上到下步步推演、逻辑正确才对,后来发现有的人或是没办法、或是主动愿意,明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活最合理,到了另一套逻辑里就自动加入“自己反对自己”,最终给自己酿成一些不必要的苦难,甚至哪怕个人有选择,也主动选择没有困难制造困难。这让没有选择,只能无端吃苦活着的人显得更不公,在那些真正为了一口营生吃苦耐劳的普通劳苦大众面前,这样的没苦硬就吃显得很荒诞。这书另一个好的地方,在于作者即使出身名校、身居管理层,也没有任何让人感到高高在上的视角,对真正付出辛苦劳动的国内出海务工者、国外工人,有着非常真实的尊重,既不过分夸赞,也没有站在一个莫名的高度深表同情,反而有非常多真实和感人的情感互动故事。

某种程度上我也讨厌现在的内卷社会,个中思考总有相似之处,所以才觉得很有意思。当然不会每个人都有清华的背景和工作的机会,我也边读边想过,如果是普通的、没有在人生的前半段积累起这些的人,应该作何选择呢?这可能就是个更长久的问题。

唯独这书的宣传语和定位,实在是让人感觉拔得有点高,把明明游记和个人感悟的内容给写成一带一路对青年人的意义这种类似宣传语的文案,不知道是出于出版社的一贯传统路径依赖,还是因为强调这个更好出版。作者身份同样强调了一堆高端 title,让本来是贴近普通人视角的优点(或者卖点)显得很矛盾,也在网上(知乎上)带来了新的争议。

总之这是本有意思也有收获的新书,至少如果你想了解一点非洲在地生活和出海工作的掌故,是值得一看的难有的材料,当个故事看也依然非常有趣,至少在艰难的生活里先乐呵乐呵吧!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