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章之前,首先想起了 1994 年比尔·盖茨坐在如一颗小树一般高的纸堆上,手持一张 CD 对着观众微笑,向世界展示 CD-ROM 的容量足以容下身下如此夸张数量的纸质资料。两相对比,技术的革命性呼之欲出,人们正在进入一个信息存储、复制成本极限压缩至 0 的时代,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 30 年。
30 多年后的今天,人类积累的电子数据已经多到能够训练出惊人表现力的人工智能模型,甚至算法优化可以做得不太妙,只要靠堆量力大砖飞就能获得不错的表现,有些地方的数据价格却远超它的生产、存储和复制成本,成为最赚钱的业务之一——就是今天让我想起写这篇文章的奇怪产品:B 站出框头像。
实际上,正如在 B 站搜索“出框头像”后排在前面的 这个视频 下的某条评论所说:“以前阿B是可以自己设置动态头像的,现在动态+出框就能卖1W也是无敌了。”在 B 站建站之后的一段时间,头像都可以自由上传图片,上传 Gif 图自然就可以得到可动头像,事情就像用户打字发送就可以把文本框内的文字发送出去一样自然。我仍然记得在社交平台早期,头像曾经是“方形”的,而后经过某段时间的设计语言变革,各平台把自己头像的外框都改为圆形,哪怕用户上传的依然是一张方形的图片,显示区域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圆形区域。在技术上,这无外乎在原图片上套上一层模板,让所有头像的原始图片符合网站的统一设计,让大家看起来差不多并且保持协调。
于是头像就这样有了“框”,而框本身,不过是网站本身代码中的设置而已。它既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方形,或者机巧地成为任何形状。如果回到 Web 1.0 的自建网站年代,也就是比尔·盖茨拍摄那张照片的年代,让自己的头像显示成任何样子既无任何难度,也是网站所有者的自由。但如今,那个让人类“坐拥”百万数据的愿景似乎早已缥缈,用户和网站的关系已经在经年的发展中被重构,自定义自身网络身份的权力被平台不断上收,然后有一天平台说,现在你只要付钱给我,就可以买回你自由设置任何形状图片显示方式的权力,当然光买也是不行的,还要先抽卡集齐所有卡片,然后兑换一张图片……
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的高度廉价和一张仅仅能够突破莫需要的框的图片之前的矛盾,让这个世界的复杂和难以理解活脱脱地跳出屏幕来。甚至 B 站用确定的商品形式售卖“装扮”的时期,这项业务都没有如此赚钱,而非要等到“收藏集”这个同样是装扮的不确定的抽卡系统上线,用户的热情似乎被一夜之间点燃,商业盈利也非从前可以相比。经济学的第一课永远会说,价格反映商品的稀缺性,但在制造、复制、交易商品的成本都几乎无限接近于 0 之后,却能靠认为制造的稀缺性造出成百倍的利润,而且非盲抽而不可为之。
稀缺性不是一种商品本身的属性,而是一种权力结构下新构造的社会关系。Web 2.0 带来了和 1.0 本身完全不同的权力结构,也塑造了新的互联网商品稀缺性。稀缺性不来自于生产成本的经济因素,而来自于对商品本身的排他性权力,并且能够获得远超专利权力本应保护的利润。在这里,封闭是企业的获利前提;权力是本属于我的但被人拿走又卖给我;数据是我的生产物但却是企业盈利的资产。如此,哪怕一张 CD ROM 可以存储再多的信息,人们也没有可以廉价使用它的权力,而只是无限降低拥有它的企业的成本。
在数字商品之外,同样的东西稀缺性构造也在出现。盲盒隐藏款、tcg 卡牌印签款,大家都可以在工业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却又都可以认为控制稀缺性出现标高价格,几倍甚至几十倍于生产成本上市。人们的快乐并不通过理性的度量获得,就像之前在 书为什么不值钱? 里写过的——价格是一种感觉,内容产品或许天然有非理性的一面。
几年前,新浪微博没收了用户可以随意发表链接的权力,一切未与微博备案(付费)的链接却不会被渲染成链接的格式(不过我不知道是否使用纯文本发送会给 ban 掉),几乎从底层否定了互联网的“互联”基础。建这个博客网站,也几乎是受此影响,为了再保有自己对自己内容的所有权,并且对这个被切断和分瓜的互联网发出一点力所能及和身体力行的反抗。如果稀缺性是人造的,那也可以人来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学点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