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在小学毕业之后,我就从没有写过任何虚构的故事。阅读量渐长,就逐渐明白虚构的故事要比非虚构的文章难写,在乎非虚构的写作只需要从现实世界里剥下一块加以加工描写,但虚构写作却需要搜集整理后重建一个“真实”的世界。二者的关系,就像酿醋要比酿酒(在化学意义上)多一步一样,这一步之差需要的建构之力,我自觉自身力有不逮。
直到最近潮汐一样袭来的抄袭浪潮,才让人重新认识中文文学的世界。说来惭愧,大概和我的写作兴趣相似,导致文学看得实在不多,对这些事都当作新鲜事来看待。原来还有不少名誉等身的作者,并没有构建一个新的世界,只是从其他的诸多世界里都剥下很多块,垒在一起就成了自己的世界。毕业之后,我常常对很多工作心存敬畏,觉得自身还远没有积累得足够多、足够丰富,能够胜任一个专业的身份,以至于面试时也常常多说自己的不足。恐怕还是对真实的世界太过高估了。
这轮举证当中一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书,翻看了举证人的多项证据之后确有不妥,但我曾经听过这本书作为成功项目的分享会。会上编辑难掩对作者和书中内容的喜爱之情,和我们讲述她如何初见这本书感到极大的惊喜,又如何带着自己的热情四处推荐这本书给各种各样的人。关于这本书的种种故事几乎充斥着她那段时间的生活。言语之间,她对这本书的喜爱确乎非常真实,从职业生涯上来讲,也是非常光辉的一笔工作成绩。不知当她看到后来的消息之后,内心会作何感想。这件事情对她还是过于残酷了吧。
不过作为项目分享会,我收获的并无想象得多。如果作者不是有自身携带的身份光环和资源加持,很难说这本书的命运会如何。现在回过头看,连内容本身都站不住,之前的禀赋与资源更是难以站得住脚。作为编辑,期许这种项目似乎更像是某种运气。但结果上,作者依然拿上了沉甸甸的荣誉和回报在各种活动中世界巡回,编辑本人的工作成绩也应该很难抹去,最终似乎能够达成没有人受伤的世界,让人不知该如何评述。我想起读研时,同学几乎独立完成的论文,有的被导师挂了一作,有的连他的名字也没有。仿佛一些里世界的规则,又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替代表世界的正义。在作品作为工具的世界里,老实说原创这种事情对很多人都不重要。
站在出版方的立场,好的、受欢迎的、能卖得上量的原创文学,也像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运气,不世出的天才不会按照 KPI 一样按季度更新,于是总需要不太天才的人撑起业绩才行。在本来就备受压力的出版市场上,这样的时间错配大概会越发明显。某种程度上,只要现行的工作模式依然如此,坚守质量就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良心。买方和卖方存在天然的矛盾,一旦作为卖方站在买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良心可能就会威胁饭碗。这是一件让人有点失望的事。
即便如此,还是希望能带着良心活下去。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