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舆论中打捞什么

网络讨论是一种身份的大逃杀

Posted by CY on 2025-08-01
Estimated Reading Time 5 Minutes
Words 1.6k In Total

接连不停的公共事件层出不穷。舆论、法理、当事人和旁观者,纠缠在一起混沌不堪之后时而得出共识时而又被翻转,任何短暂的共识都由此摆脱不了脆弱的阴影,一切结论都面临着未来不知何时可能的讨伐。

身份大于观点、观点定义身份,身份既是自己的,也是自己所在的群体的。身份来源于性别、阶级、国别、种族、职业,甚或消费选择。公共舆论的讨论中,人们并不在意公正与否,更在意如何证明自己是对的,或是让自己不至认知失调而感到难受。舆论场像一个水池,人们用来从中打捞证明自己能够战胜他人的素材,排除异己、打倒对方,以进一步地证明自己的信仰与判断没有错。寻求个人的身份实现远大于促成公共事件的公正与否。舆论事件离个人生活越近,胜负逻辑就越比公正逻辑提早启动。对于不同阵营的异己,合理量刑难以进入讨论,对敌人的不够残酷就是对己方阵营的背叛,除却网络上的语言暴力,还期望着敌对者应该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为此付出无限的代价,只要获得正义便可以无所不为,若非置之死地而不能后快。如若对方的暴力已经升级,则己方的暴力便更加获得合法性,由此烈度螺旋上升。舆论场上的对撞并非为了讨论公正的结果,也难以停留在公正的结果上,战胜对方是更首要的目的。上一轮的结果成为下一次互相攻伐的凭据,争吵成为一种存在精力就不会完结的大逃杀。

舆论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力量,它既独立于司法和公权力的定义,有时又可以超越司法的限度给予更强力、更持久的攻击和伤害。公权力能够在大的风向上引导舆论中暴力的那部分,却又难以在具体的事务中制止失控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开盒”和网暴成为在赛博空间中轻而易举便可获得的武器,在传统司法手段面对数量庞多的个体与复杂的查证难度而力有不逮的现实之下,山林中的武器事实上变成一种虚拟江湖上默认存在并极具威慑力的力量,甚至成为有效的组织,足以在虚拟空间中占山为王。只要行走在互联网的大街上就有可能遭到暴力洗劫并难伸冤屈,照搬到现实中,很难说是一个文明、安全和现代的社会。舆论成为一种暴力的力量,是公权力面对繁多的问题的无可奈何,也是一种有意的利用与放纵。它通过降低治理成本的方式压制异见的表达,但现在暴力已经蔓延到与它所担心的异见并无关联的任何地方。

泛自由派已经无数次失去了阵地,而武大图书馆案让他们面临的处境更加窘迫。他们同时相信司法是文明的力量,也同时相信女性解放是进步的力量,但现在两方产生了矛盾。泛自由派们更不能认同如今舆论反扑的方式,于是更难成为争吵的另一方。于是他们身份模糊,难以在舆论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只能靠不停套盾叠甲才敢说话。做出理性的讨论并不难,但一旦在矛盾中表态就要面对事实上由他人帮助自己完成的“站队”与接下来对立阵营的攻击与舆论风潮。在身份大于观点、观点定义身份的舆论场里,人们很难再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超越身份讨论公共话题,发言意味着判别身份的证据,判别之后决定听信、取关或攻击。一切需要优先从关注者的个人感受出发并服务于其个人感受,是自媒体获得受众和关注的运行逻辑,而现在一定要有一些人的个人感受遭到背弃,站在中间地带便会遭到撕扯。另一边,机构媒体正因为是机构而不能涉足争议事件的表态,同时又受着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查与管理的现实,更加失去表达的空间与可能。传统上被认为能够诉诸逻辑和理性的讨论者成为一种中间派,因为身份不明正在失去存活的空间。

公权力也变得很灵活,可以被不同阵营加以不同诠释,可能代表正义,也可能代表压迫。在隔着互联网、一切永远模糊的信息当中,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事件翻转,真相变得永远有解释的空间。在事件参与的任何一方的决定性作用都在失效的同时,“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的结论更可以寻找一套自我闭环。在最悲观的尽头,在任何东西都不值得相信之后,各方的杀伐只是变成一种单纯的信仰之争,论证与证明都无法再介入和左右争议的进程。另一方面,公权力公信力的丧失,又来源于它的对立面早已失去存在和它多次在公共事件中的肆意妄为。可以说,正是因为它期望的无限的决定性地位,让它的决定性地位最终被消解。在一个文明的良性讨论空间由此死亡后,对真相的诉求就只留下暴力杀伐的力量角逐。“礼失而求诸野”,只是人们来到荒野之后便只是按丛林法则生存,早就或是从未在乎过礼或不礼了。

这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期望的样子。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